打开本地宝APP

郑州春节习俗

导语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古老的节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习俗。那么郑州春节有什么习俗?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快就是春节了,各地的春节习俗正在陆续上演。请大家谈一谈我们郑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习俗,在这样的年节里,我们的这些习俗又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和异化,而这些习俗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欢乐和憧憬……那么郑州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偷斋灯和背枣山

  大概在六七十年前,郑州市的城中村里,有一种给神供斋灯和给外甥送枣山的风俗习惯。

  所谓斋灯,就是在年三十之前,蒸蒸馍时,把馒头大小的一疙瘩发面,做成一个小碗的样子,和蒸馍一起蒸熟。等到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饺子的时候,为了对神或者已经故去的长辈一年来所给予的保佑的感谢,在馍碗里倒上少许的食用油,找来一截线做捻,点燃,放在大门口的神龛里,或者门墩上抑或先祖的牌位前,供奉他们。

  那时候,普遍缺吃,有些调皮胆大的小孩子,就会趁黑夜,摸到别人家的神龛前,把正燃着的“斋灯”偷走吃掉,或者拿回家。这就是偷斋灯。关于“斋”字的写法,许多老年人根本就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这样叫。至于偷那简直就是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可笑行为了。

  背枣山,还是和吃有关。年三十之前,蒸蒸馍的时候,同时也把枣山给蒸出来。所谓枣山,就是把发面做成一个甜瓜大小像山一样的形状,然后在上面插上一圈一圈的枣,蒸熟。等大年初二,闺女女婿带着外甥外甥女来拜过年,吃过饭回自己家时,就把这枣山,给外甥拿出来,让带回家里去慢慢吃。这枣山大概象征着盼望外甥外甥女早一点长大成人,也许象征希望外甥外甥女早一点发大财吧。反正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这些和吃有关的“古老”的习俗被人们“弃置殆尽”。

打开APP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